
这是我从事风光摄影以来的第一张风光片,内容是洛河沿岸中原明珠塔在日暮下的倒影景象。当时第一次拍摄就驾驭了海大ND1000减光镜,可笑的是当初真的很认真,还提前计算好了快门速度,但是拍摄的时候根本没顾得上想,拍摄的很成功,因为我很满意。

三月份,一个人去了距离洛阳市区一百五十公里外的栾川县老君山,正好赶上老君上雪后初霁,背着器材一个人徒步上山五个小时,第二天又徒步下山五个小时,很冷很累,但登山后山临绝顶我为峰的感觉那是妙不可言的。雪后初晴的老君山游人很少,美若仙境,当晚在山顶住了一晚,看见了日落日出,也饱览了星空皓月。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登上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峦,无憾矣。(这张照片入围2016雪花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古建传承奖)

洛阳不比其他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相对来说能拍摄成为城市风光的题材很少,这一时期也是我拍摄思考的一个重要时期。洛阳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都,她所拥有的古建都是独一无二的;她三面环山,临水而居,伊洛瀍河贯穿其间,很多桥梁跨越其上,于是我就一一挨个拍摄了洛河上的桥梁,当然还有那个百拍不厌的像一个婀娜身姿女子一样千娇百媚的龙门石窟大桥。后来我在想如果我能够把洛阳的古建筑一一拍个遍我也能算个小小的赢家呵,至少自己得到了满足。

下定决心后,我就开始实践计划。那个时候真的很孤独,一到好天气就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处跑,和很多小区的保安玩躲猫猫,爬了很多楼,但是后来发现收获很少于是就不再爬楼了,改拍古建。洛阳城有很多古建筑,拍摄门槛也相对较低,于是就很用心的拍。一次偶然的机会,进了洛阳本地的一个风光摄影群,认识了一些洛阳本土的拍的非常不错的青年摄影师,能和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在一起交流真的很开心,也学了很多东西。

七月初去了一次魔都,清楚的记得那是七月七日——日本全面侵华的日子。一下火车站,清晨六点,沿着苏州河向外滩走去,一个人爬上据说十五万一平方米的高档住宅俯瞰陆家嘴,去感受那个近代百年饱经沧桑的上海浦东。一开始因为监工的阻拦差点没上去,还是那些在工地施工的建筑工人和那个看管电梯的阿姨带我上去的,真的很感谢那些为城市建设付出血汗劳动的朴实的工人们。下来的时候还被保安拦下嚷嚷着要五百块钱罚款,当然我一分都没给他。在这里还要强调下感谢那些朴实勤劳善良的城市建设者,好人一生平安啊。

暑假返回北京,拍摄了颐和园的古建和故宫的古建,都是一些平民机位,这里就不在赘述。

九月返校后,陆陆续续地收获了一些摄影比赛的奖项,当然这些并没有让我感到很自豪,因为我知道比我拍摄好的人太多了,我并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资本,更何况还有那些在国际赛事上屡屡斩获奖项的摄影大师们。

接下来的时光依旧。陆陆续续签约了一些商业图片库,在图虫上结识了很多优秀的摄影师,自己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充实,能看到那些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大佬们及其优秀作品,也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妙,如此的多彩,优秀精彩的人是如此之多,自己的偏居一隅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小恩小惠都是坐井观天不足为外人道的。

虽然从事风光摄影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这些经历已然让我形成了对摄影的看法和对审美的需求认知以及商业的实利所在。坚决不做老法师,不做器材党,也不与那些小法师(准老法师)们为伍,在提高审美认知的同时提升技术。不反对摄影后期,但在自己心中筑起一道摄影与设计的高墙。
钢琴家摄影师Ansel Adams曾说过: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二〇一七也好,二〇一八也罢,摄影俨然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就像吃饭喝水那样自然一样,记录下身边这个世界,也为自己走这一遭留下些许痕迹。

说一些俗气的话,展望二〇一七,希望自己走得更远,拍的更好。每一张图片的背后都是真理。荆轲刺秦王。